English

赤子情怀

200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杨子才 我有话说

最近读了《改革开放中的任仲夷》一书,欲罢不能,于是秉笔略述感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为先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宋平、杨玉辰、任仲夷是最先站出来支持的省委书记。人们说,这场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普及。没有它,思想禁锢依旧,就没有改革开放。在这场讨论中,任仲夷以他旗帜鲜明、无可辩驳的文章,显示了他深厚的理论修养,为这场斗争的胜利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同时进行的,是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干部。当时,林彪、四人帮搞得冤狱遍于国中,“万家墨面没蒿莱”,天怒人怨。不平反冤假错案,民气郁结,改革开放同样寸步难行。人们都记得,辽宁率先为张志新平反,影响十分重大。任仲夷时任省委第二书记,主持全省工作,为张志新平反,共产党人任仲夷就具有这样的志向与肝胆。

本书不少篇幅写的是农村改革。民以食为天,百业农为先,农民稳则江山稳。古今如此。中国的改革从农村改起,真是高瞻远瞩。具体到任仲夷这位优秀的共产党人,他在辽宁就发出过人称“石破天惊”的名言:“革命的目的,第一步是使人民由奴变主;第二步是使人民由穷变富”。古人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任仲夷正是此种胸襟。无论在辽宁还是在广东,他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加快了致富步伐。他的言行,说明他对中国的农民问题了然于胸,见解深刻。

此书读来益人心智。这一点,只有细细咀嚼全书才能领略。本书的主人公任仲夷,言谈隽语连珠,绝妙好词迭出,有人撰文称他为思想长者,可谓实至名归。在改革开放中,他又根据邓小平理论,立足广东实际,把所遇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归纳为处理好“十种关系”(第19章有详尽表述)。古人说:“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智。”一个共产党人是否有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把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加以概括和升华。在这方面,任仲夷这位老共产党员显露了他过人的才华。从书中得知,任仲夷不仅好学深思,而且敢作敢为。他常以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自励。在广东,改革每迈出一步,都非议横起,责难频生,“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但任仲夷任凭风浪起,勇开改革船,负重致远,坚毅不拔。文天祥诗云:“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在那毁誉参半的岁月,共产党人任仲夷抱定的正是此种情怀。

任仲夷曾说:“对于改革开放政策,要不厌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不辞千山万水、不惧千难万险地去执行。”此种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为万万千千搏击风浪者所共有,它使改革开放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改革开放中的任仲夷》

广东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